沙市中學報(63—3)
發表: 2010-08-03 10:32:18 瀏覽: 10137 次
沙市中學報(63—3)
高考作文升格訓練新探
湖北省沙市中學 張安群
作文輔導是一條艱辛的路,跋涉在這條泥濘的小路上,我們享受著成功的喜悅,也經歷著探索的艱
難。特別是走入高三,學生的作文怎樣輔導才真正對他們有幫助?這個問題讓我絞盡了腦汁。教材作文
的序列化安排顯然不能完全適應高考作文的需要。經歷了兩年多的作文輔導與訓練,學生作文的審題、
立意、布局謀篇已經能達到常規作文的要求,但要想把作文提升到一個新的檔次――發展等級,卻顯得
很困難。
為此,我改進了以往老套的訓練方式,在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的訓練之后,嘗試著對每次訓練中的“典
型例文”進行個性修改,注重學生作文的升格訓練,獲得了一定的收益。現在我談一談我們的一些做
法,和大家一起交流交流。
首先要求教師要全批學生作文,選準“典型例文”,這是升格輔導的前提;其次要找準作文癥結,
精改“典型例文”。我們具體從六個方面入手進行升格輔導:
(一)轉換表述方式,使文章語言更精美
一篇文章,同樣的內容,如果改換一種表述方式,效果會截然不同。例如,我們學生以“走出圈子”為
話題創作文章,有不少議論文都闡述敢于創新,而且,文章大多流于空洞的說教,缺乏感染力。其實,
一篇好的議論文固然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動人(其實這已經很象時下那些抒情性的議論文了)。怎樣
增強文章的情感力量呢?就要把本來平實乏力的語言轉換成生動而有感召力的語言。如:
例1:(2)創新是生命的原動力,沒有它也就沒有了生命的進步。科學家說,人是由猿進化而來的。因
為進化,才有了我們發達的大腦。那為什么還有猿類呢?如果是自然界的變化,那么應該不會有猿類,
所有的都是人。可事實不是這樣。現在的猿類依舊承襲著從祖上傳下的優秀“傳統”,以野果為食,頭
腦簡單……人類卻有著超凡的智慧,那是創新的結果。因為有了創新,才有了人類的直立行走,才有了
人類大腦的發展。如果沒有創新,現在的你我也許都還是一個個全身長毛的野猴子,哪里還會有今天這
般美好的生活。所以,創新是生命的原動力,是人前進的動力。
這是一位學生文章的第2段,談“創新對人類自身發展和社會進步”的作用,讀來如同政治教科書,沒
有新意,不吸引人,缺少自己的思想,語言也呈低幼化傾向,沒有個性。要想讓學生的作文升格,就必
須讓它生動起來。怎么生動?內容不能變,變了就不是學生的作文了,就不是升格而是重寫了。關鍵就
是要告訴學生怎樣通過表述方式的變化讓作文亮起來。經過一番考慮,我們采用化虛為實、化散為整的
方式進行修改,將這段轉換成排比舉例并從反面假設,用有氣勢的排比、反問改變原來枯燥的說教風
格。由此,就改成下面的段落:
(2)如果遠古猿人,永遠滿足于洞穴群居、茹毛飲血,在面臨自然的競爭與考驗時,沒有那些先驅者
走出四肢行走的舊有姿態,難道會有今天我們馳騁新世紀的矯健身影嗎?
(3)如果原始的人們,永遠滿足于生食果腹、砸石為具,在生產效果的挑戰面前,沒有那些跳出舊的
生產模式的勇者,難道會有今天電子工業迅速發展、高科技產品層出不窮的小康社會嗎?
(4)如果遠古的人們,永遠滿足于手語交流、刻符結繩記事,在文明的召喚中,死守人際交往的古老
方式,難道會有我們今天瞬息萬變的信息海洋、因特網絡嗎?
(5)沒有對舊的挑戰,沒有對既定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就沒有人類的發展與進步。中國上下幾千年的
歷史,一次次地警醒著我們;無數先驅者的勇毅,一次次地激勵著我們。然而,我們有些人,卻從骨子
里繼承了中國幾千年里那些封建文化的精髓——死守老祖宗的遺訓,處處用老一套的教條牢牢地給自己
的思想栓上一條繩子。
事后,我和這位學生商量,學生感到豁然開朗,覺得修改后論述力度的確增強了,而且在下一次的質檢
中作文就學習了這種轉換表述方式的技巧,作文得了55分。
(二)增添細節描寫,使文章敘述更動人
“細微處見精神”,一篇文章,抓住“細枝末節”進行特寫,往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從而讓人心動不
已。寫記敘文,風中拂動的一縷白發,母親眼里轉動的淚水,哪怕是天空中遲遲不肯離去的夕陽、裊裊
飄浮的絲絲白云,都能讓人魂牽夢繞。即使是一篇議論文,在舉例時,也能以細節打動人,從而增強文
章的說服力。如:
例2:(1)還記得課本里記敘過一個漫游者的故事。他從祖祖輩輩生活了幾千年的山坳里走了出去,回
來帶領他的家鄉人去外面過新的生活,卻不幸被頑固的守舊老人活活砸死。可是,當最后山坳里的小溪
全部干涸的時候,人們卻不得不沿著漫游者走過的道路找到了一片新天地。最終他的精神被人們所敬
仰。
(2)是的,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到外面更廣闊的天空。
這是一篇議論文的開頭,文章簡述房龍的《〈寬容〉序言》來引出中心論點,雖然扣題,卻不怎么動
人。怎樣讓文章能先聲奪人,一開篇就吸引人的眼球并震撼人心呢?靜下心想一想,忽然想起了守舊老
人那些威嚴而愚昧的話。他的話不就被奉為不可更改的教條和律令嗎?而這不正是漫游者死亡的原因
嗎?對,抓住這個細節,而且,開篇就拋出來,可以增強文章的穿透力!于是,就改成了下面一個段
落:
(1)“褻瀆,這是對神圣的褻瀆。”“給他的罪行以應有的懲罰吧!他已經喪失理智,膽敢嘲弄一千
年前定下的律法。他死有余辜!”守舊老人頑固的命令穿透了我眼前蒼白的紙頁,聲聲撞擊著我的耳
膜,也撕裂著我沉重的心。于是,勇敢的漫游者在村民的石塊中倒下了,他的尸體被拋到了山崖腳下,
他死了;而他那渴盼走向“山的那一邊”的靈魂卻最終引導著被自然災害逼迫得無路可走的人們尋找到
了新的世界。
守舊老人的話,聲聲撞擊著讀者的耳膜,任何一個有想象力的讀者都不可能不為漫游者感到心痛,有了
這份情感的引導,人們又怎能不意識到守舊的弊端呢?
(三)豐富文章材料,使文章內蘊更豐厚
學生緊張而接近封閉的生活,限制了他們的閱讀量,所以,一到寫作文,學生就深感“巧婦難為無米之
炊”,出現四處尋“米”的窘態。其實,大多學生都忽略了課本的功用。課本是一個很豐富的“米
倉”,只要經常將米倉打開透透風就行了。翻開我們的六冊課文,遭小人陷害卻依然心系懷王的屈原,
身受宮刑卻能忍辱負重的司馬遷,渴望建功立業卻遭排擠的曹植,等待施展滿懷抱負卻被賜金放還的李
白,飄泊流離卻依然憂國憂民的杜甫,感嘆“報國無門”卻依然“尚思為國戍輪臺”的陸游,失去光明
卻依然尋找著光明的海倫 凱勒,失去雙腿卻堅強地站了起來的史鐵生,等等,哪一個不能成為我們筆
下的材料?遷移課文,活學活用,信手拈來,文章還愁什么缺少材料呢?例如前面例文開頭運用《〈寬
容〉序言》的例子,不就是化用課文材料嗎?
當然,運用課文材料一定要靈活,要做到與自己的文章主題切合,做到為我所用。如下面一段原文,就
化用了課文材料,但顯然運用得不怎么靈活:
例3:……
(2)出海的航船,守望著彼岸,守望著希望與收獲;燃燒的蠟燭,守望著黎明,守望著光明與溫暖;
峭壁上的孤松,守望著春天,守望著陽光與甘露。
(3)而我要做一只搏擊長空的鷹,因此我守望心中那片藍天,我渴望飛翔.
(4)曾經想學李太白,放一只白鹿于青崖之間,騎著它四處訪名山。不想白鹿竟會在青崖之間迷失道
路,于是我便折回尋找李義山的錦瑟,可惜時過境遷,當年的五十弦早已消失在塵煙之中,不能再奏出
美妙絕倫的音樂。當時我還在山谷間徘徊的時候,我驀然發現一中鷹,它展著兩翼在白云之中穿梭。忽
然間我明白,原來我需要的是一對翅膀,我要學會飛翔,因為我守望的是那片藍天。
(5)于是我告別白鹿,收起錦瑟,只身回到山谷。在那里磨練自己的翅膀,學習飛翔的技巧,然后便
是日復一日的鍛煉,因為我相信終有一天會飛上藍天,實現心中夢想。
文章是以“守望”為話題的散文,第3~4段是談自己在守望之路上曾經出現的曲折和迷惘,最后終于找
到了人生的方向,引用了李白和李商隱的例子,但看起來兩例還不夠典型,而且引述本身顯得生澀,讓
人一下子難以把握。后來經過修改,成為下面的文段:
(2)曾想學李太白,“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跨下白鹿如天馬行空,飄然似仙,然向來煙霞盡
失,一枕失落與失意,憤然填胸。我明白,那只是一種文學的浪漫;曾想學杜子美,“致君堯舜上,再
使風俗淳”,滿腹經綸、指點江山、覽眾山以為小,然秋風危急,茅屋盡破,只落得一聲嘆息。我知
道,那僅是一段歷史的驚嘆。
(3)李白已遠,杜甫不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然而,我卻懂得,“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只因為“我
有我的方向”。
(4)我只想守望屬于我的那一片藍天,我只想欣賞屬于這一片天空的白云。
(5)于是我告別白鹿,揮手岱宗,只身回到山谷。在理想的藍天上,我要做一只搏擊長空的雄鷹,奮
飛九霄,實現心中夢想。
這樣,化用課文里的例子入文,適當鋪排描繪,既能避免自己閱讀不豐而底氣不足的缺點,又能增添文
章的生活氣息或文化韻味。
(四)增添或修改文章過渡句,使文章結構更嚴謹
文章氣勢貫通,思維縝密,會使人深受啟發。有的同學作文的整體思路還是清晰的,但因為缺少必要的
過渡句,就使文章前后文顯得有點脫節了。但,只要稍微添加一兩個句子進行銜接,文章會更為清晰明
了。例如上例原文中第5段由李太白、李義山過渡到“我想成為一中鷹”,就很牽強,極不自然。修改
后添加了“李白已遠,杜甫不再,‘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然而,我卻懂得,‘假如我是一朵雪
花,┅┅我一定認清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悵’,只因為
‘我有我的方向’。我只想守望屬于我的那一片藍天,我只想欣賞屬于這一片天空的白云。”文章就很
自然從古人過渡到自己身上來了,這樣顯得流暢而自然。
再如例1的修改文,增添了第2段“翻開歷史,我們會發現,人類每前進一小步,都是一場新與舊的沖突
與搏斗。不砸碎舊的鐐銬,就沒有新的世界”來引出下面闡述創新對人類自身和社會發展的作用的內
容;在第6段又增添了“沒有對舊的挑戰,沒有對既定模式的改革與創新,就沒有人類的發展與進步。
中國上下幾千年的歷史,一次次地警醒著我們;無數先驅者的勇毅,一次次地激勵著我們。然而,我們
有些人,卻從骨子里繼承了中國幾千年里那些封建文化的精髓——死守老祖宗的遺訓,處處用老一套的
教條牢牢地給自己的思想栓上一條繩子”的內容來承上啟下,引出第7段的反面概括舉例。這樣句句緊
接,絲絲入扣,使文章思路嚴密、層次清晰。
(五)適當抒情議論,使文章情理更優美
一篇記敘類文章,在敘述描寫中適當地穿插抒情議論,是一種極好的點染,會使細節得到點化,情感得
到渲染,主題得到升華。
如例文《解讀母愛》,是一篇抒情散文,原文對母愛的挖掘是不夠的。缺憾怎么造成的?當然是缺少抒
情議論句。為了使文章情感更濃厚,我們在每一個板塊后面適當地添加了抒情議論句。
例4(2)“守望”是母親默默無私的奉獻。我的母親很平凡,和大多數農村婦女一樣儉樸勤勞。這是她
們可貴的品質。她從十幾歲就開始下地,如今雖已年近四十,卻依然踏踏實實地“臉朝黃土,背朝天”
地生活著。端詳母親,幾縷花白的發絲無言地訴說著歲月的滄桑與凝重,也見證著母親幾十年辛苦的歷
程。母親用自己的血淚哺育了我,使我茁壯成長。母親身為一個鄉下婦女,雖然沒有受過多大的教育,
但是直白的話語中卻孕育著對我的濃濃的關愛和對兒子深深期待。她不圖回報,只是竭盡自己的力量去
為我們默默操勞。無論刮風還是下雨,無論家里還是田間,她永遠那樣埋著頭勞作,似乎永遠也不勞
累。(看著母親忙碌的身影,我的心再也難以平靜――那是母親用血汗奉獻著自己最無私的愛,那是母
親用生命守候著自己最關愛的人的成長。這就是母親,她用自己樸實的期待,奏響了自己人生的歌。)
<抒情議論,點題且升華主題>
(六)更換個別詞語或調整句式,使文章音韻更和諧
一篇本身很優秀的文章,似乎沒有什么提升的空間了。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想法。升格作文,包括兩
個方面:一是修改不足,創造得分點;二是提升優點,強化得分點。有時,一個字的改動,一句話的調
整,幾個段落的順序調換,都會讓文章大為改觀,也更能顯示作者的底蘊。因此,在作文個性講評中,
我們也適當地選擇了一些優秀文章進行修改,以幫助那些功底好的同學更上一層樓。如:
例5:
橋 的 守 望
故鄉是一個小村莊,村莊中流過一條河,河上有一座橋(稍作調整,讓音韻更和諧。改為“故鄉是一個
小村莊,村莊中流過一條小河,河上有一座小橋”)——這是一座破舊的青石板橋,青綠的野草從石縫
中探出頭來,在風中招搖,橋卻一直堅毅的挺立,如一個父親對兒子的承諾,無怨無悔的將身軀橫在了
水上。時間隨流水在它身下淌過,它始終沉默,似在無言中寂寂的等待、守望。
兒時,我常到那橋上去玩,看清澈的河水中嬉游的小魚,看兩岸郁郁的野花。(句子結構不對稱,影響
表達效果。可改為“看清澈的河水中嬉游的小魚,看窈窕的河岸郁郁的野花”)嘩嘩的流水聲中,橋似
在對我傾訴什么,可惜,我(不夠嚴密,可改為“年幼的我”)卻聽不懂。陣陣的抖動中它發出嘆息,
我并不了解它荷著的沉重。
以上是我在作文的個性輔導和個性講評方面所做的一點嘗試,雖然不成熟,但是我們改變了以往印發優
秀范文的單一講評模式,增強了講評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學生普遍感到獲益匪淺。而且,老師在做了
示范以后,可以逐步過渡到學生自我修改的方式上來,這樣,學生的作文將有一個質的飛躍,那時,作
文輔導將不再只是一條艱辛的路,而是一條成功的路!
怎樣編寫課本劇
在上期校報中,我們驚喜地讀到了我校高二年級熊惟同學改編創作的劇本------《孔雀東南飛》,
熊惟同學積極嘗試,善于創新的精神和作品中獨具個性的戲劇語言創作,都應倍受推崇。那么,我們平
時該如何進行課本劇創作? 在創作中應注意些什么呢?應主編之約,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討,
還望各位方家指教。
一、戲劇劇本的有關常識
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通過演員的語言和形體動作來表現人物性格、開展故事情節,以揭示
既定的主題。劇本是舞臺演出的依據和基礎。因此在進行課本劇劇本創作,熟悉并了解戲劇劇本的特點
是非常必要的。
第一, 劇本必須適合舞臺演出。劇本不僅供閱讀、欣賞, 更重要的是為演出而寫的。劇本必須把發生在
不同地點和較長時間里的事情, 集中在空間時間有限的演出中表現出來。因此, 它的篇幅不能太長, 人
物不能太多, 場景也不能過多地轉換。
第二,劇本要有集中的戲劇情節和激烈的戲劇沖突。劇本不僅供人們閱讀,主要是為了在舞臺上演出而
創作的。因此,劇作者要把人物、時間、場景高度集中,即在有限的舞臺空間和時間內,通過人物的語
言和動作以及一定的場景,展開復雜的矛盾沖突和人物性格,推動劇情的發展,以深刻地反映社會生活
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戲劇矛盾必須是激烈的,在演出時應能始終緊緊地抓住觀眾和聽眾。劇本的
情節結構一般地說,可以分為開端、 發展、高潮和結局四個部分。有的多幕劇在開端之前有序幕, 結局
之后有尾聲。
第三, 人物的語言必須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征。人物的語言是現實生活語言的提煉和加工, 要求能
充分表現人物的性格、 身份和思想感情。通過精彩對話,揭示人物的鮮明性格和不同性格之間的尖銳
對立,正是劇本對話的基本任務。劇中人物的心理活動,也可以通過對話來表現,有時也通過人物的獨
白來直接告訴讀者。為了顧及戲劇效果以及戲劇時間的限制,戲劇語言必須簡潔、含蓄,通俗自然, 簡
練明確, 響亮動聽, 并且適合于舞臺表演。
第四, 劇本要有一定的舞臺說明。舞臺說明寫在每一幕 (或場) 的開端、結尾和對話中間, 內容包括人
物表、時間、地點、服裝、 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
和展開故事情節有一定的作用。
二、創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了解并掌握了戲劇劇本的有關常識后, 再結合閱讀中學課本中的劇本范文, 對戲劇就會有一個直觀的認
識, 這是課本劇劇本創作前的必要準備。
選材的問題。面對課內那么多的好作品, 有些同學不知如何入手。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好課
文都適合改編成課本劇。作為一門藝術, 戲劇首先是要揭示社會矛盾, 反映生活本質。這就要求我們選
取的原材料首先應具有故事性, 有典型而激烈的情節發展, 記敘文及敘事文學類是我們的首選。一旦范
圍確定, 選材問題就迎刃而解了。在選材時也不能不考慮個人的興趣, 應選擇自己喜歡并且理解較深,
有把握寫好的敘事性作品, 那當然是最好了。
立意的問題。既然是改編課文, 因此不能扭曲原文主題是最基本的要求。至于細節作適當的調整和變
動, 針對課本劇的規模而對情節有所取舍, 那是允許的。
最后是創作過程。其中不容忽視的是實際寫作中的文體轉換。雖然改編課文比獨自創作相對要容易一
些, 但戲劇劇本的四大特點要在改編中得到鮮明體現, 仍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這就要求我們編寫課
本劇的過程中時刻注意劇本的舞臺表演特性: 首先, 要針對所寫的素材的規模, 按照表演的需要, 選擇
獨幕或多幕, 并且要體現情節發展各個階段, 線索要清晰, 點與面的結合要明確, 人物的性格發展及事
件的發展都應有鮮明的體現。這些都應在課本劇劇本中一一表現出來, 從本質上呼應戲劇這一舞臺藝術
的特點。其次, 劇本的語言是全劇的靈魂。在落幕之前, 舞臺說明的設計, 人物對話的構思都應有一個
完整的思路, 尤其是人物語言更是要著力體現個性化色彩, 避免對白雷同這一大忌, 盡量在課本劇語言
中展示人物的特性, 在這一前提下, 再錘煉語言動作性和潛臺詞也不遲。最后要強調的是, 課本劇劇本
的創作既有其相同的創作規律, 更有其不同的創作心得, 所以要在創作過程中充分發揮個人的獨特創
意。(沈一夫)
高考數學復習的幾個原則
李雪冰
談到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高考數學復習的任務和功能。概括地講,高考數學復習的任務不外乎三
大方面:查漏補缺,梳理知識,形成網絡;總結規律,加深理解,掌握“三基”;強化思維訓練,提高
解題能力,培養探索和創新能力。其功能主要體現在四點:
1.鞏固功能:通過全面復習所學的基礎知識,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形成更加完
善的知識方法系統。
2.提高功能:通過系統復習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深化對知識和規律的理解,提高數
學認知能力和解題水平。
3.轉化功能:通過反復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將方法轉化為技能。
4.發展功能:通過強化復習完成從量的積累到質的飛躍,從整體上把握對數學的認知,從而達到“一
覽眾山小”的境界。
以筆者一家之言,以上是在高考數學復習中應該把握的原則。對此,筆者將從教師與學生兩個方面進一
步談點管中之見。
一.教師組織復習教學的幾個原則
1.基礎與系統的原則
烏申斯基指出:“智力就是形成系統的知識。”系統化、結構化、網絡化的知識不但便于記憶,而且更
便于理解、檢索和運用。因此在組織教學時,不應只是把所學知識點簡單地重復,而應該把基礎知識從
整體上按數學的邏輯結構、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整理,還要把平時各個單元的局部的分散的零碎知識
點、解題的思想方法和解題規律進行數學聯結,從而使學生形成系統的、網絡化的“三基”結構。如
《圓錐曲線》一節中,關于幾何性質的探討,內容就極其豐富,其中概念、性質、規律與結論之多,方
法運用之靈活,運算要求之高,思維要求之嚴密等,堪稱一幅壯錦,織就了許多漂亮的考題;又如一張
嚴實的大網,罩著許多學生掙扎不破、動彈不得。只有把握好了這個原則,才有可能突破這一難關。
2.精選與綜合的原則
高考數學試題以知識網絡的交匯點作為試題設計的起點、著力點,對數學知識的考查既要求全面又突出
重點,注重知識的內在聯系和綜合運用。基于這一命題思想,近幾年來高考數學試題的綜合程度不斷增
強。許多學生往往在單元訓練中還能解決的問題,一旦提高到綜合考查時就不知所措,綜合運用能力亟
待加強。因此在組織復習時,要避免單一訓練,盡量打破章節界限,使數學知識成為一個整體。如參數
的取值范圍問題,就是橫跨函數、數列、不等式、立體幾何、解析幾何等眾多板塊的動脈,雖天地廣
闊,它卻自由縱橫游走于其間,很好地溝通著各個知識板塊的聯系。對此要精心設計組織。
3.思想方法訓練貫徹始終的原則
“題不在多,典型就行;題不在難,有魂才靈”。這里的典型體現在哪?在于所考查的問題的代表性,
能否具有正確的導向。這里的“魂”體現在哪?在于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了什么樣的數學思想,運用了
哪些數學知識,有哪些能力要求,能否形成通性通法?這些問題要能明示、明確,又能引人思考。
二.學生在復習訓練中應把握的原則
高三學生無論是在第一輪的知識方法的系統復習中,還是在第二輪的專題與綜合訓練中,不可避免地要
大量解題。但是“書山有路,題海無邊”,常常遇到這種情形,學生每天埋在題目中,做了許多題,但
過一段時間,前面的問題又不會了,無效勞動太多。如何解決呢?除了在復習中要重視基礎,建立網
絡,抓典型,找規律外(對此已在教師方面敘述),關鍵的一點就在于解題中要堅持穩扎穩打的原則。
穩在何處?筆者以為穩在審題、穩在思維過程、穩在解題反思、穩在運算和表述四個方面。
這里還要強調一個重要的理念:解題僅僅是復習的開始,解題結束后還有一個重要環節是反思。反思什
么?反思三個方面:一思“對”,這樣做是否完備?二思“優”,還可以怎樣做?三思“通”,這種做
法是否具有通性通法?如果變換題目的一些條件又該怎樣做?只有堅持做好“題后三思”,才有可能觸
類旁通,舉一反三。題后反思不僅僅是一個知識的同化和順應過程,實在也是一個知識的升華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