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坎文摘》第32期]如何評價"同課異構"的課
作者/來源: 天津教科院 王敏勤 發表: 2011-04-08 22:47:07 瀏覽: 13966 次
由山西省長治六中和天津市靜海一中聯合組織的“同課異構”活動取得了超出預料的效果,高一年級九門學科的27位老師同臺獻藝,同一教學內容分別由兩校的三位老師上了公開課,一課三講,異彩紛呈,令觀摩者大飽眼福,參與者人人受益?!巴n異構”的目的不是為了比賽,是為了相互交流,但既然是同唱一首歌,人們在聽課的過程中自然會有所比較、有所評價?!巴n異構”是一種新型的校本教研活動,那么如何評價“同課異構”的課也擺在了我們面前。
首先,要看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和解讀是否準確到位
如果講不同的教學內容,似乎難以看出誰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更為準確,但同一教學內容這一比較卻很鮮明。我們發現,同一教學內容,三位老師對教材的解讀并不完全一樣,甚至差異較大:教學目標不同,教學重點不同,對課文的解釋也不完全一樣。這里邊有對教材理解深淺程度的不同,有切入點的不同,也有正誤的不同。雖然說對同一篇文章,人們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對課文的基本解讀應該有大致統一的標準,如果教師對課文的理解出現偏差,就會對學生誤導。正如長治六中郭文校長所說:“同課異構”的“同”不應只指同一教材的同一文本,也應是指教師對教材文本的解讀應是一致的,應忠實于文本;“異”不應簡單指不同教師的不同教學方法,應是指教師在“同”的前提下,結合學生認知規律,選取一定的角度構建教學過程。但無論選取哪個角度,采用何種方法,教學目的都應是殊途同歸的,就是引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思維方法去正確解讀文本,最終達到訓練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
老師對課文的理解不僅有正誤之分,另外也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把握能力。老師是否領悟了編者的意圖,是否把本節教材放在整本書整個單元中來理解和把握。所以我們在評價“異構”課的時候首先要“求同”,不是要求所有的老師對教材的理解完全一樣,但至少要回歸到課程標準的要求上來。
其次,要看教師的教學設計和方法是否科學合理
常言說,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如果單看一節課,好像還很難判斷這節課的設計是否合理巧妙,但幾個人同上一個教學內容,這種比較就非常明顯。通過比較,就可以看出有的老師整堂課環環相扣,設計巧妙,沒有多余的環節和活動;有的老師教學隨意性大,教學環節零碎而效率低。有的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始終在適度緊張的狀態下學習;有的老師則課堂沉悶,很難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駕馭課堂的能力較差。有的老師運用多媒體課件恰到好處;有的則為使用而使用,目的性不夠明確。有的老師在課堂上一提出問題就讓學生討論,沒有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有的老師則首先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學生不能解決時再通過相互討論來解決。實際上,教師對教學環節的設計反映了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即使同一教學設計,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不同,教學的效果也大相徑庭。
第三,要看一課堂的效果是否扎實有效
對于同一教學內容,教師的課堂設計,可以各顯神通,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但最終我們看的還是教學效果。實際上,課堂教學效果本身就體現了教師對教材的理解把握能力和教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
課堂教學的效果一是要看學生對教材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大部分學生甚至全體學生都能很好的掌握了這堂課的基本內容,落實了三維的課程目標;二是看課堂的容量和密度是否適度。三是看教師是否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如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互助合作能力等。一般說來,評價一堂課要看教師的達標率,即教師在上課開始呈現的教學目標是否達標了。但也有個問題,如果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不夠適當,也不必單看教師的達標情況。特別是同課異構,同一教學內容,每個老師達到的效果如何,聽課者會有明顯的感受。
總之,“同課異構”的好處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參照和比較,讓我們在對比中更容易學習到不同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方法,也更容易區別和判斷出怎樣才是一節好課,所以說這是校本教研的一種有效形式。
(摘自《中國教育學刊》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