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地理教研室 高長虹編輯
時 間: 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
地 點: 上海市中心黃浦江兩岸,南浦大橋和盧浦大橋之間的濱江地區
主 題: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副主題:
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 城市經濟的繁榮
城市科技的創新 城市社區的重塑
城市和鄉村的互動
理念: 溝通與融合、創新與進步、成就與體驗、傳承與未來、和諧與發展
一、世博會的由來
第一屆世博會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國的倫敦舉辦,當時的英國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頭等強國。為了顯示國家的力量與自豪,1851年英國政府耗用了4500噸鋼材和30萬塊玻璃,在倫敦海德公園建成了一座長達1700英尺,高100英尺的“水晶宮”(后毀于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座以玻璃裝飾的鋼結構建筑里,陳列了由維多利亞女王通過外交途徑邀請來的10個國家的展品,包括當時令人矚目的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
在160天里,前來參觀的有來自世界各國商貿人員、社會名流和旅游觀光人士共630萬人次。這次展覽意味著從簡單的商品交換到新的生產技術、新的生活理念交流的重大轉變,從此揭開了世界性博覽會的序幕。在這次世博會上,最受參觀者矚目的展品是引擎、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技術型產品,它們的問世,標志著工業社會的到來,從此掀開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新一頁。因此,倫敦博覽會被確認為現代意義上的首屆世博會。
二、舉辦世博會的意義和作用
舉辦世博會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慶祝重大的歷史事件或某個國家、地區的重要紀念活動,以展示人類在某一領域中,在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就。舉辦世博會,不僅給參展國家帶來發展的機遇,擴大國際交流和合作,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給舉辦國家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宣傳和擴大了舉辦國家的知名度和聲譽,促進了社會的繁榮和進步。
世界博覽會是一個富有特色的講壇,它鼓勵人類發揮創造性和主動參與性,它更鼓勵人類把科學性和情感結合起來,將有助于人類發展的新概念、新觀點、新技術奉獻在世人面前。
世博會能展示一個國家的經濟、科技、文化等綜合國力,其舉辦城市也能因此為世人矚目。例如:德國漢諾威2000年世博會在153天的展期里就吸引了全世界1800萬人去參觀。截止至2010年9月25日,上海世博會累計參觀人數達6500萬。
三、世博會主題回顧
第一階段:科學的福音
第一個階段從1851年至1933年。1933年以前的世博會即使沒有標題,實際上也一直在傳播“知識就是力量”、“科技創造無限”的理念,幾乎每一屆世博會都有新奇產品展現。
第二階段:不要吵架
第二階段是從1935年至1970年,這個階段的世博會關注的是人與人的關系。因為世界已經歷了第一次大戰,而且20年代末出現的經濟危機,又催生出新的戰爭危機,人們不再關心科技帶來哪些幸福,倒是關心怎么才能不吵架,即使談科技,也更關心這些科技成果將帶來什么麻煩。
第三階段:只有一個地球
1970年以后的世博會,主題選擇進入第三階段,從關心人與人的和諧,到關心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是第二階段的自然結果。
世博會主題一覽
四、中國參展世博會的今與昔
記憶中的中國官方參展第一人:李圭
為慶祝美國建國100周年,費城于1876年舉辦世博會。清朝時任浙江海關文書的李圭,代表中國政府到美國參觀,成為第一個以官方身份正式參加世博會的中國人。他撰寫的《環游地球新錄》,成為迄今為止所發現的中國第一部以親歷者身份記述世博會所見所聞的著作。
在1876年費城世博會上,中國位于主展區的展室。
世博第一書《環游地球新錄》
記憶中的世博獲獎展品:耀華照相
1900年巴黎世博會是法國承諾連續舉辦4屆世博會的最后一屆,中國是40個參展國之一,展館破紀錄地達到3300平方米,共有5座建筑,外形分別模擬北京城墻、萬里長城、孔廟等著名建筑。
在中國送展的眾多展品中,上海耀華照相館展出的照片頗為稀罕,它是中國展品中少見的和近代技術有關的展品?!耙A”的照片是晚清中國照相館在世博會上唯一獲獎的展品。
中國官方在世博會的首張照片
1904年之前,中國的參與世博都是以私人身份或者由外國人把持的海關來派員的。1904年,大清國接受了圣路易斯世博會的邀請,派出以溥倫貝子為監督的首個中國參加世博會的代表團赴美參會。副監督黃開甲率團先期到美國,成為1904年圣路易斯第一個入住世博會場的官方代表團。
中國在世博會上官方正式亮相的首張照片:副都督黃開甲(前排右三)會見世博會官員
五、2010年,上海世博會將改變什么?
縱觀100多年來的世博會可以發現,許多科技發明創造都通過世博會廣泛傳播。由于世博會的舉辦,上海將獲得更多政治、經濟、文化的動力。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空間研究所教授鄭時齡說,世博將推動黃浦江兩岸產業結構和城市結構重組,帶動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的提升。黃浦江兩岸出現了很多新亮點,如改造一新的外灘濱水區,將遠離交通的“騷擾”,成為一個開放的參觀帶,同時黃浦江會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濱水區之一。
此外,世博會還完善、補充上海的市政設施,推動城市覆蓋綠化率提高,為保護文化風貌和歷史建筑提供了保障。總之,世博會不但推動了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促進了上海“文脈”的保護和發展,使這座城市成為當前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當然,上海世博會也會遭遇全球城市化帶來的嚴峻挑戰和問題,比如能源短缺、環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過高、缺水、干旱等。
六、高中生關注熱點:史地題世博元素成高考試卷重點
去年地理高考運用世博會瑞士館作為情景材料,今年世博會內容繼續成為地理高考考查素材。在綜合分析題部分的第一大題,以上海世博會青海館的主題為中心素材,讓考生分析青海省作為“中華水塔”的自然地理條件,寫出長江和黃河流經的省會城市,體會青海省對全流域城市和文明的養育功能,并在此基礎上闡述我國城市發展中面臨的水資源方面的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試題還考查學生如何從太陽高度角的大小考慮世博會園區內太陽能裝置與墻面的夾角,體現了知識的靈活運用。
今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辦讓上海成了全球矚目的焦點,歷史非選擇題第31題就考察上海近代以來的城市變遷。此外,“曹墓之爭”也出現在歷史考題中,考查學生如何在新情景下運用所學的史學方法分析問題,并對現在學術界存在的造假現象提出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