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學報(65—2)
發表: 2010-08-03 10:35:21 瀏覽: 9736 次
沙市中學報(65—2)
當代史學發展的多元化趨勢與高中歷史教學
歷史教研組 鄧超
無論是中國史學,還是西方史學,多元化趨勢都是一個突出的特點。這種多元化趨勢的出現,不是偶然
的,是20世紀以來世界經濟、政治、社會、科學、文化劇烈變動在歷史學領域的集中反映,必將對史學
研究與教學產生深遠的影響,高中歷史教學也不能置之度外,我們應積極地加以吸收和利用。
第一,史學理論的多元化。近幾十年來,西方史學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新史學流
派。這些新史學思潮引進中國以后,一度對中國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了沖擊,導致了人們思想的混
亂。但實踐證明,迄今為止,在歷史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探討上,沒有一種史觀能超過唯物史觀。但
是,我們又不能忽視西方一些新史觀。畢竟這些新史觀是在西方工業文明的基礎上產生的,有其進步之
處、可取之處。因此,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堅持一主多輔的歷史觀,堅持唯物史觀的主體地位和
馬克思主義史學觀點,適當介紹、援用一些西方新史觀,讓學生在思辯中得出真知。在2002年全國高考
上海歷史試卷中,第31題:“學術界一般認為,日本‘明治維新’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但是,
在最近一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有些學者主張:‘明治維新’應理解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學
者則提出‘明治中興’的解釋。問題:(1)你認為其中哪一種觀點更合理,為什么?(2)請說明另外
兩種觀點的可理解之處。”這個題目,就呈現出多種史觀,而且要求考生分析,能較好地考察學生的能
力。如果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多給學生介紹不同的史觀,既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增強了學生的能
力,為其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史學方法的多元化。史學理論的多元化必然會帶來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歷史研究方法由傳統
的、單一的模式向現代的、多元的、科學化的方向發展。口述史學、計量史學、比較史學等新方法的不
斷探索,進一步提高了歷史學的科學性。特別是隨著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現代科學的成果將更多地運用
于史學研究,這將推進歷史科學進入一個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首先會接觸到使用
新方法呈現出來的材料,各種教材中都有大量的口述史、計量史和比較史材料;其次,通過對這些材料
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進一步提高學生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
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與考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2001年高考歷史全國卷中,第
32題關于“1895年至1945年間日本殖民者在臺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中所提供的三則材料,就有大量的
統計數據,而且要求學生比較這些數據得出結論。
第三,史學領域的多樣化。由于史學理論與方法的多元化發展,現代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層出不窮,
促進了史學領域的多樣化,史學的分支學科蓬勃發展,歷史不再是簡單的政治史、戰爭史、英雄史等,
現在的高中歷史教材中已包括了眾多史學領域的素材,特別是新課標的教材表現得更為突出;而且在近
些年的高考中,涉及的史學領域也日益廣泛。在2001年高考歷史全國卷中,第34題為“自南宋末年至明
清,民眾服裝、被褥原料和主食品種發生了什么重要變化?導致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有何
積極影響?”它就深入到了人民的的服飾、飲食史,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與導向。
第四,研究手段的多樣化。在作坊式手工勞動為特征的傳統史學研究手段的基礎之上,高科技手段在
史學研究中的運用促進了研究手段的多樣化,文獻檢索、資料搜索與分析等等都將更多地依賴電腦與網
絡。研究手段的多樣化,必然促使教學手段的多樣化。現在,即使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高科技也賦予傳
統的備、教、輔、改以新的內涵,一本教材與一本教參打天下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多媒體教學、網上
備課與閱卷、研究性學習等已與高中歷史教學緊密結合在一起。
走過2006
張玲
樂
普天同慶傳統佳節——春節,樂!我去把發型變了一下,變換心情,也樂!學生更樂,說張老師象日本
娃娃,我笑,有這么老的娃娃嗎?他們的尖叫,他們的偷笑都讓我忍俊不已。我先生說你學生跟你沒大
沒小的,我說,你是老古董,這叫師生心連心,溝通無限!看見學生寄來的賀年片,電話短信拜年,網
上的拜年,先生羨慕不已,樂!
慘
是樂極生“慘”,2月底的全市第2次質檢我所帶的兩個班成績都非常可佳,可有一個關于人民幣匯率的
問題下午到校兩個班都要講解。想著問題如何解決,騎著摩托車在溫暖的陽光下行走,雪后的陽光的味
道我還沒來得及品嘗就飛出了摩托車,半分鐘內我還沒回過神來,這是一心二用的下場啊!平時教學
生,這回卻是沒管好自己,這下慘了!嗚嗚……厚厚的新羽絨衣上全是洞了。下午一瘸一拐的進了教
室,平時愛笑的學生這次卻沒笑,聽得那么的認真。我這一跛就是一個月呀!哎,做什么事都要專注
呀!
忙
每年的4月、5月是我最忙的時候,今年也不例外。白天觀察學生動態,了解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改
卷、評卷,做質量分析,備課、講課,夜晚趴在網上看信息,找資料,思考可能的命題角度,還要一步
三回頭,看是否有遺漏的知識點。有時候是做夢也沒閑著,做夢猜題、想題、做題,第二天還要想這種
題型的可行性。忙煞我了,忙好,忙讓人生活很充實,甚至還有點成就感!
思
我平靜的走進了沙市中學,要面對全新的環境,迎接挑戰。我細細的思索,怎樣做的更好呢?首先,我
得了解校情。9月10號的教師節聯歡會上讓我看到了熱情奔放的學生,他們尖叫著:“黃祥洲我愛
你!”嘿!他們把名師當明星一樣愛的。接著的習坎講壇更是讓我見識了名師的風采。各種校園社團似
百花開放,學生在其中淌洋穿梭,象一只只愛俏又勤勞的小蜜蜂。這是個開放而有朝氣的校園,我要融
入其中。其次,我得了解班情。高二(14)班是個英語特色班,學生活,反映快,愛問敢說,整體素質
強,我得備好和堂課,這壓力源于他們的求知欲。高二(15)班的學生講禮貌,懂感情,善交流,學習
習慣要校正,得嚴要求。
學
教師本身在不斷創造新的勞動力,所以教師也要不斷充電,才有新的能量釋放。也許是對前一年或前幾
年我學習的肯定,省教研室給了我湖北省優秀政治教師的稱號,我知道這不僅是獎勵,更是鼓勵、激
勵。我覺得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第一,要學習怎樣把課講活,更適應新課標,也更適應學生的要求。
于是我去聽青年教師的課,不管是政治還是地理、還是物理語文,只要有時間我都去聽,教學教法有相
通之處。有經驗的老教師更是要去聽,吸收營養。第二,要充分利用集體備課的優勢,把備、教、改、
輔、考每個環節做細做精,多與同年級的老教師交流學習。第三,要把課件做得實用有價值,得學做
FLASH,而不是簡單的POWER POINT。第四,要學會反思,動筆記錄自己的教學體會……先生問:“你倒
底是老師還是學生”?我說:“學生!還是新生!嘿嘿!”
要學的東西太多了。我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沒等我回過神來我的2006就被拋到了腦后……期待著2007我
走得更好!但也許仍然是平凡甚至是平庸而忙碌的一年。
實驗探究教學實例
化學教研組 王曉巍
為了參加學校青年教師教學比武決賽,教研組決定選擇硫酸作為教學比賽的課題。這一節課的知識內容
是在學生完全未知的基礎上學習的,如何上好這一節課?如何創新?此節內容豐富,適宜邊實驗邊講
授,也容易落入老套路即老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
怎樣在這節課中充分體現探究性學習呢?首先我精心設計出一個能代替傳統三個實驗才能表現出硫酸特
性的實驗,其次在教學設計上我從學生認知角度考慮設疑,以及適當提供一些未學知識作為信息,讓學
生體會科學實驗分析歸納得出結論的全過程。
[實驗探究] 在大試管中放入蔗糖,再滴入2滴水,再加入濃硫酸,振蕩后請同學觸摸并表述感覺,然
后觀察試管中物質的顏色,請同學表述現象,然后再加熱試管看看導管右端連接的品紅溶液、KMnO4溶
液、澄清石灰水的變化,請同學描述現象。(實驗說明:本人精心設計出了一個能代替傳統三個實驗才
能表現出硫酸特性的實驗,并且注意了科學、規范、環保和創新)
[知識探究]
1.試管中滴入2滴水并加濃硫酸振蕩后觸摸的感覺怎樣?
為什么有這樣的感覺?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此現象濃硫酸表現的性質)
結論:濃硫酸具有吸水性
2.試管內白色的蔗糖變成了什么顏色的固體?該物質是什么?
(引導學生分析得出此現象濃硫酸表現的性質)
結論:濃硫酸具有脫水性
(分析吸水性和脫水性的區別)
3.試管加熱后黑色物質體積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4.加熱試管時試管口導管處為什么要放一小團棉花?
5.品紅溶液中有什么現象?
6.已知SO2有遇到品紅溶液褪色,加熱后品紅溶液又恢復原色的特性,我們如何通過實驗來檢驗氣體中
是否含有SO2 ?
7.先吸收氣體的KMnO4溶液和后吸收氣體的KMnO4溶液分別有什么現象?
已知KMnO4溶液可以吸收SO2
2 MnO4- + 5 SO2 + 2 H2O === 2 Mn2+ + 5 SO42 - + 4 H+
怎么判斷SO2是否被完全吸收?
8. 澄清石灰水有什么變化?為什么?
9.為什么要用KMnO4溶液將SO2完全吸收?已知SO2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引導學生分析這一系列現象和產物得出濃硫酸表現的性質)
結論:濃硫酸具有強氧化性
C + 2 H2SO4 (濃)=== CO2↑ + 2SO2↑+ 2 H2O
[探究歸納總結]
濃硫酸的特性
1. 吸水性
2. 脫水性 C12H22O11 濃H2SO4 12 C + 11 H2O
3.強氧化性 C + 2 H2SO4 (濃)=== CO2 + 2SO2 + 2 H2O
[小結] 我們從所得結論回過頭來看一下實驗,濃硫酸的吸水性是通過試管中加入濃硫酸振蕩發熱而表
現出來的,濃硫酸的脫水性是通過觀察到蔗糖變黑而體現的,濃硫酸的強氧化性是檢驗了其與蔗糖作用
后并加熱得到的產物而發現的,所以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濃硫酸與蔗糖作用后可以生成C、
H2O 、CO2 、SO2,濃硫酸具有三大特性。
[課后反思]本節課學生經歷了觀察發現、探索求是、分析歸納的過程,由于實驗的新穎、問題不斷地深
入,學生表現很強的求知欲,由于此節課教學內容的基礎知識是學生未學習過的,而是以信息題形式給
予學生的,學生在開始表現的活躍度不夠強,,但隨著教學的深入、問題的不斷解決、思維不斷的前
進,在小組爭論和教師的點撥下,學生馬上就進入了渴望分析、解決問題的高度興奮狀態。
實 現 對 話 教 學
語文教研組 賈真
“對話”不是一個新概念,但“對話教學”卻是一種新方法。高中語文運用“對話教學” 不僅是完全
可能和十分必要的,而且教學效果肯定會更為顯著。首先,從知識結構上看,高中生已積累了一定的語
文基礎知識,具有了一定的語文閱讀能力、評價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其次,從生活經驗上
看,他們已有了十余年的生活閱歷,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生活和人生經驗,個人觀點和判斷能力已逐步形
成。再次,從教與學的關系上看,按照接受美學“視野融合”既“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相融合,
才能談得上接受和理解”的觀點,直接對話才能真正走進作品,把握作品的真正內涵。因此,教師指
導、引導下的“多元”對話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種很好的方式。一般來說,“多元”對話應該包括以下
幾個方面:
一、 與文本對話
即教師指導學生學會自學文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廣泛對話交流。語文教學的本質是學習語言,培養語
感和思維能力。文本所選課文,大多是精選的語言運用的典型,學生可不經過教師“傳遞”,直接去閱
讀文本,實現“審美期待”,達到對文本的自我理解與感悟,這是學習語言的最佳渠道。
二、 與作者對話
要讓學生自己走進讀者,全面了解作者的身世為人,創作風格和創作這篇文章的背景與意圖,并學會遷
移學習作者的精神世界。學習文本,不僅在借助文本學習語言,同時也在學習作者的思想和思維方法,
學習作者觀察生活,表達生活的方法技巧,學習作者的人生態度和世界觀。與作者對話就是要弄清其寫
作文本的思想和思維方式。與作者對話的目的在于超越文本作者,走向眾多作家的精神世界。
三、 與生活對話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學語文的最終目的在于在現實生活中運用。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由
學本向課外閱讀遷移,與豐富多彩而復雜紛繁的現實生活直接對話交流。從生活中篩選和獲得活的知識
信息并內化為自己的能力,從而又超越現實生活,走向現實和藝術結合,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美好
天地。
四、 與自己的心靈對話
學語文旨在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審美情趣和人文品質。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指導學生
學會走進心靈世界,通過對文本、作者、生活的認識,與自己的心靈對話交流,從而有自己的獨特發
現,有自己的獨特思想和言語表達(口頭的,書面的)方式,形成自己獨特的個性,學會審美創造、完
善人格、凈化心靈、全面發展,進而超越自我,走向人生的完美境界。
五、 師生對話
凡教學,都是教與學的互動交流活動,不能一倡導轉變教學觀點,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自學作用,就忽
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主體作用。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合作者、服務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
者,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師要巧設問題情景,要做一個“是非者”,去挑起學生間的“矛盾沖突”,
圍繞主題不斷引出對話話題,與學生公平辯論,采用一切機智和手段,最大程度地引起他們的強烈對話
欲望,激發起他們對問題觀點交流沖動的熱情。教師如果能在教學中巧妙調動,引導學生與自己爭辯和
討論,可以說,我們的對話教學就真正走上了成功之路,走向了對話教學的藝術佳境。
淺談教學中如何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
沙市中學 楊勇
許多同學問:“老師,您上課我們都聽得懂,書也看得來,就是作業很難做。有時一道題就要想很久。
老師,高中數學這么難,真不知應該怎么念?”很多學生不了解數學知識實質是數學思維活動的結果,
因此,所謂數學學習實質上是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數學思維活動,學習數學思維活動的成果并發
展數學思維的過程。確切的說學生學習數學、解決數學問題時所運用的是數學思維。所謂數學思維,就
是以數和形為思維對象,以數學語言和符號為思維載體,并以認識和發現數學規律為目的的一種思維。
數學思維品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思維的廣闊性;思維的深刻性;思維的批判性;思維的靈活性;思維
的組織性;思維的形象性以及思維的創造性。
本文從思維品質的幾個方面入手,結合個人幾個方面的教學實踐作一些分析。
一:“等價轉換“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對于一些復雜疑難問題的求解,靈活性的思維方法顯得尤為重要。在“等價變化”思想方法的指導下,
通過“轉換命題”或“轉換角度”等方法,使問題的形式轉化,從而發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就是一種靈活
性的思維方法。
例1:設 當 時, ,求x的取值范圍。
分析:一般思路把y看成x的函數直接求解必須由
推出x的范圍,不易下手。
轉換角度:把y看作是 的函數,即 ,則依題意有
例2:已知直角坐標平面點集:
。
設集合B是所有 的并集,求 的面積。
分析:本題求解的關鍵是要弄清B所表示的區域。
一般思路:把y看作x的函數,由一元二次函數的圖象確定B對應的區域,這樣解難度是很大的。
轉換角度:把 看作是關于m的一元二次方程,整理可得:
,由 ,從而確定區域,進而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不難求解: 。
二:“分類討論”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組織性。
首先要知道學生克服分析這類問題思維上的盲目性。解決分類問題的關鍵是要解決好分類的合理性,而
分類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于分類的標準——“分界點”的確定,學生常常因為不能準確地確立
“分界點”而盲目地使用分類討論法導致出現求解的偏差和失誤。思維的組織性,就是將所學知識歸納
整理、進行總結,使之有條理、有層次、系統化的一種思維品質。
例3:就 值的變化討論方程 的圖形形狀。
分析:在實際求解中,許多的學生只能確立兩個分界點: 。事實上,由方程表示直線或不同的圓錐曲
線的條件,分類討論應該有四個分界點: , , ,其中 對應的是 系數相等的特殊情形, 仍應作為一
個分界點,其合理性結合具體討論就不難使學生通曉。
其次要幫助學生克服分析這類問題思維上的主觀性。凡在數學問題的求解中,遇到數量的大小或符號不
能確定,圖形位置或形狀不確定都應分類討論,但分類討論應該是在計算或推理的過程中自然地展開
的,而不是一開始就主觀地認為應該怎樣討論。
例4:已知 , 。
分析:學生在求解此例時,容易主觀地認為,要求 的值就應該按余弦的符號,分一四象限和二三象限
兩種情況討論,導致錯誤。事實上,結合基本關系式確定的解題途徑,在由 求 這一步,分一二象限和
三四象限兩種情況進行討論才是正確的。
三:“數形結合”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創造形、形象性和深刻性。
在中學數學中,研究函數與圖象、曲線與方程、空間圖形等許多內容,無不滲透了“數形結合”的思想
方法。
例5:若 ,討論關于x的方程: 的實數解的個數。
分析:原方程等價于方程不等式組
考察函數 和函數 y
的圖象,如圖所示。
當 時,它們無交點;當 4
時,它們有四個交點,當 時,它們有三
個
交點;當 時,它們有二個交點。
-2 0 2 x
故原方程當 時,無實數解;當 時,有四個實數解;當 時,有三個實數解;當 時,有二個實數解。
例6:m為何值時,不等式 ,當 時恒成立。
分析:記 ,且分別作出它們在x>0部分的圖象,如下圖所
示。
因為 在 上恒為正,所以要
必有 在 上恒為正, y
因此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