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學報(80-3)
發表: 2010-08-03 10:55:18 瀏覽: 7908 次
沙市中學報(80-3)
走進《論語》(十一)
語文教研組 趙五藝
27.【原文】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
【譯文】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一定要說有所爭,那就像射箭吧!比賽前相互
作揖然后登堂,賽完后走下堂來,然后作揖喝酒。這種競爭是君子的競爭。”
【讀解】宋代理學家朱熹對這段文字有如下詮釋,“揖讓而升者,《大射》之禮,耦進三揖而
后升堂也。下而飲,謂射畢揖降,以俟眾耦皆降,勝者乃揖而不勝者升,取觶立飲也。”這段語錄的
本意是“言君子恭遜不與人爭,惟于射而后有爭。然其爭也君子,而非若小人之爭矣。”
爭與不爭,實在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它牽涉到每個人的人生觀和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有人一
生無所事事,無所作為,卻用“君子無所爭”來做冠冕堂皇的遁詞。孔子眼里的君子不會為一己之利
去爭,所謂“君子無所爭”,是說從私利私欲的角度講,真正的君子應是無所求的。但是社會不可能
離開“爭”字,問題在于我們如何正確對待“爭”。歷史告訴我們,沒有“爭”的社會是不可能進步
的,“爭”是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所以我們不能一味盲目地輕視“爭”的意義。所謂有求之爭,應是
為社會、為民眾而爭,是光明磊落的,因而不可能也不需要采用卑鄙骯臟之手段。競爭的目的決定了
競爭的手段,我們需要的是擁有公信度的、社會責任感的競爭。奧運精神的本質核心就是“公平競
賽”,在“公平”的前提下,參賽者盡其所能發揮自己的一切才華,充分展示人類的體能極限。因此
所有競賽的結果都被視為人類的共同成就,也為全世界所有國家和所有人所認同。
體育競賽的精神同樣適用于其他領域的競爭,諸如科技領域、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等。我們一
再提倡并強調市場的規范化,就在于要求所有參與市場競爭的人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按照社會規
范,遵循市場規律進行一切經濟活動。遺憾的是,在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太
多極端違背公平競爭原則的行為,以致讓我們的國家和千家萬戶的百姓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三鹿奶
粉”一事,看起來令人震驚,其實只是冰山浮出海面的一點點表現,潛藏其下的冰山究竟有多大,誰
也無法測量。
我們常常問,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在中國舉辦,帶給國人最大的意義是什么呢?是那些金光
閃閃且數量第一的金牌嗎?是那場令世人目眩的開幕式盛宴嗎?其實都不是。最大且最有永久價值的
意義乃是無論在什么領域何種環境,人世間的一切活動都要以公平為底線,因為公平是對社會的尊
重,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自我的尊重。有了平等的理念,埃蒙斯才能坦然地面對失敗;也因為有了
平等的理念,博爾特才會有毫不掩飾地對待勝利的張揚。
在當今中國,必須要讓公平、平等這些真正人性的思想深入到每一個國人心中,尤其是那些所
謂的強勢人群中,力求在社會機制運行的所有過程中禁止服用“興奮劑”,唯有如此,才可能還百姓
以公道,給社會以清平。
28.【原文】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孔子說:“《關雎》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悲哀卻不傷感。”
【讀解】《關雎》是《詩經•國風》的首篇,詩中抒發了快樂之情,也傾述了悲哀之情。“淫
者,樂之過而失其正者也。傷者,哀之過而害于和者也。《關雎》之詩,言后妃之德,宜配君子。求
之未得,則不能無寤寐反側之憂;求而得之,則宜其有琴瑟鐘鼓之樂。蓋其憂雖深而不害于和,其樂
雖盛而不失其正,故夫子稱之如此。”(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朱熹之語,很好地解析了孔子為何對《關雎》評價之高的原因。從美學的角度講,審美的境
界,常常體現為對審美對象的“度”的把握。因為“美”既是客觀的,也是主觀的。所謂客觀,是指
審美的對象是客觀存在的,是“自在”的;而人的審美行為本身,卻是主觀的,是“人為”的。
前者體現為“真”,后者體現為“善”。“真”和“善”二者能否和一,達到高度的統一形成
為“美”,關鍵在于“度”。《關雎》一詩之所以列于《詩經》之首,備得孔子贊譽,原因恰在于
此。
文學藝術的創造講求“度”的把握,而凡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做人也罷,做事也罷,若不懂
得“度”的重要性,往往會事與愿違,甚至弄得頭破血流。要想把握“度”,首先必須認清對象。當
今的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就是不能理性地去認識我們的孩子。無視孩子的個性特征,用
統一的標準去要求和培養孩子。因為常常事與愿違,家庭教育就成為家庭生活中的一件令人倍感痛苦
的事:孩子如有大山壓頂,家長恨鐵不能成鋼。而當今的學校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單一的教育模
式,唯一的求學出路。將千姿百態、千差萬別的對象按照同一的方式去塑造,去制造,這樣的“善”
行,又何以能創造出“美”的作品呢?
從孔子對《關雎》言簡意賅的評價中,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能否獲得如何把教育對象當作藝術
對象來進行藝術創造的啟示呢?
挽民國人物聯
政治教研組 黃祥洲
對聯雅稱“楹聯”,俗叫“對子”,包括門聯、堂聯、春聯、戲聯、壽聯和挽聯等,是具有中
國特色的文學藝術形式。較之舊詩詞自由活潑,可莊可諧、雅俗共賞。無論是紀念節日、婚慶喪吊的
時候,還是園林建筑、學習修養或交往應酬等方面,都顯示出特殊作用。本文選幾位民國人物的挽
聯,試作點評,與大家分享。
民國人物,首推孫中山。1925年3月中山先生病逝,5月舉行安殯大典,一時唁電紛飛,挽幛如
潮。具有代表性的,其一為章太炎作:“洪以甲子滅,公以乙丑殂,六十年間成敗異;生襲中山稱,
死傍孝陵葬,一匡天下古今同。”按洪指洪秀全。章太炎是國學大師,也是“排滿”的革命家,他以
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對比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盛贊中山先生“匡扶漢室”的功績。其二為楊度
作:“英雄作事無他,只堅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自古成功有幾,正瘡痍滿目,半哭蒼生半哭
公。”既肯定中山先生不懈斗爭贏得的世界聲譽,又慨嘆其身后世事的混亂與艱辛。其三為徐樹錚
(時為段琪瑞政府秘書長)聯:“百年之政,孰若民先,曷居乎一言而興,一言而喪;十稔以還,使
無公在,正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此聯上句典出《論語》,下句為曹操言。區區三十多字,便
概括了中山先生一生的主要歷史功績,對比上兩聯,徐樹錚橫攬一世的才氣,遠非他人可及。
同盟會(后改為國民黨)內地位僅次于孫中山的當推黃興。惜乎英雄無命,壯歲而歿,年僅四
十二歲。孫中山甚為可惜:“常恨隨陸無武,絳灌無文,縱九等論交到古人,此才不易;試問夷惠誰
賢?彭殤誰壽?只十載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上句以漢初文臣武將來襯托黃興的文武雙全,下聯
痛吊其早逝,深以為憾。于右任作一聯;“謗滿天下,淚滿天下;創造共和,再造共和。”同盟會是
各革命團體的集合,黃興在組織內與孫等人時有牴牾,在世時有毀有譽。下句贊其反清與討袁的功
績。楊度也曾作聯志哀:“公誼不妨私,平日政見分馳,肝膽至今推摯友;一身能敵萬,可惜霸才無
命,死生自古困英雄。”
最讓人扼腕的是英年早逝的蔡鍔。二次革命后,蔡鍔東渡日本,不久病逝,時年三十四歲,噩
耗傳至國內,舉國哀悼。一時人物紛紛送去挽聯。孫中山聯曰:“平生慷慨班都護,萬里間關馬伏
波。”以蔡鍔比班超與馬援。黎元洪聯曰:“一身肝膽生無敵,百戰靈威歿有神。”康有為也作一
聯:“微君之功,今為洪憲之世矣;思子之故,怕聞鼙鼓之聲來。”更讓人浩嘆的是蔡的紅顏知己筱
鳳仙送的挽聯。蔡被袁世凱軟禁北京時,結識風塵奇女子筱鳳仙,兩人惺惺相惜,引為知音。后鳳仙
助蔡鍔潛回云南發動討袁運動。蔡病逝后,鳳仙寫下兩副挽聯,以寄哀思。其一曰:“不幸周郎竟短
命,早知李靖是英雄。”上聯嘆其早逝,下聯以紅拂女識李靖自比。其二為:“萬里南天鵬翱,君正
扶搖,哪堪憂患余生,萍水姻緣成一夢;廿年北地燕脂,自嗟淪落,贏得英雄知己,桃花顏色也千
秋。”既贊揚了蔡鍔愛國討袁的英雄氣概,也訴說了自己的悲慘遭遇和抑郁心情,直叫人肝腸寸斷。
當時,兩聯一經傳出,即廣為傳送。
能與孫中山比肩的應屬袁世凱。清末至民國,袁在政壇幾落幾起,見慣了大風浪,時人皆以袁
世凱比曹孟德。袁野心膨脹,由總統而皇帝,弄得眾叛親離,最終郁郁而終。袁的老部下馮國璋送挽
聯:“為天下痛,更哭其私,一柱存亡關氣運;如四時行,成功者退,千秋華夏仰威靈。”袁當時身
系天下安危,一柱擎天,但他卻沒有功成身退的勇氣,結果青史留下罵名。楊度送一聯:“共和誤民
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后,再平是獄;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袁將稱
帝時,楊是“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楊認定當時中國最好的政體是君主立憲,以袁為不二人選,此聯
正是楊度當時心境的真實寫照。病中的蔡鍔也為袁送去一聯:“辛亥革命,你在北,我在南,野心勃
勃,難容正人,懼我怕我,竟欲殺我;海內興師,上為國,下為民,雄師炎炎,義無反顧,罵你笑
你,今天吊你。”很恰當的表現了袁的陣陣殺氣和蔡的凜凜正氣。
應運而生,不為而為,兩度為民國弱勢總統的黎元洪去世后,章太炎送去一聯:“繼大明太祖
而興,玉步未更,佞寇豈能干正統!與五色國旗俱盡,鼎湖一去,譙周從此是元勛。”民國成立前
后,當時人皆以黎元洪比劉玄德。此聯上句是章太炎一以貫之的反清排滿思想,下聯以譙周勸降蜀后
主事喻當時政壇的顛覆。
做過滑稽事的滑稽人物——辮子軍首領張勛病故后,歐陽武曾送一聯:“戴發效孤忠,無言不
仇,無德不報;丹心照千古,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張勛是江西人,為人簡單、率直,民國成立
后,始終以前朝遺民自居,后來就有逆時而動,復辟帝制的行為。此聯對其評價是很中肯的。徐樹錚
也送一聯:“仗匹夫節,挽九廟靈,其志堪哀,其愚不可及也;有六尺孤,無一抔土,斯人已死,斯
事誰復為之?”既有對老友辭世的傷感,也對其恢復遜清皇室的荒唐事予以批評,分寸拿捏到位,用
典恰當準確,被公認為名聯。
1929初,梁啟超病逝。梁在清末民初的思想界領袖群倫,然樹大招風,時時遭人非議。蔡元培
參加在上海靜安寺舉行的祭吊活動時曾送挽聯:“保障共和,應與松坡同不朽;宣傳歐化,寧辭五就
比阿衡。”蔡松坡即蔡鍔,為梁啟超學生。阿衡即商湯時伊尹,他曾“五就湯,五就桀”。梁辭世
后,評論界多詬病其“多變”性格。此處蔡元培從“接受歐化”著眼,對梁予以理解,盛贊其在近代
中國歷史性變革中厥功至偉。楊度也曾送一聯:“事業本尋常,勝固欣然,敗亦可喜;文章久零落,
人皆欲殺,我獨憐才。”對梁一生事功也是推崇的。
1936年,中國現代文學的開山之祖魯迅先生逝世,在上海萬國殯儀館舉行公祭時,場面十分宏
大。蔡元培送一聯:“著作最嚴謹,非徒中國小說史;遺言太沉痛,莫作空頭文學家。”肯定了魯迅
先生文學家、革命家的歷史功績。斯諾與姚袁合送一聯:“譯著尚未成書,驚聞隕星,中國何人領吶
喊?先生已經作古,痛憶舊雨,文壇從此感彷徨!”取魯迅先生兩部代表作嘆其身后無人的境遇。
今年是蔡元培先生誕辰一百四十周年,蔡是中國近現代最負盛名的教育家,他“兼容并包,思
想自由”的北大精神,曾“開出一種風氣,釀成一大潮流”(梁漱溟語),以至今日感慨大學教育的
頹敗有“世上已無蔡元培”之語。40年代初,蔡逝世后,共產黨領袖毛澤東曾送一聯:“學界泰斗,
人世楷模。”正是蔡先生完美精神和人格的寫照,當之無愧。
新文學運動的倡導者,學貫中西的胡適先生去世后,曾有挽聯曰:“胡復何言,當年假設太大
膽;適可而止,來生求證要小心。”既嵌胡適名,又指治學觀,十分工整。又有一聯曰:“名亦大,
謗亦隨焉,學術之爭,猶有待千秋定論;健則行,倦則臥耳,哲人遽萎,究難消一代沉哀。”很恰當
的表現了胡適在世時地位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