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市中學報(87-3)
發表: 2010-08-03 11:04:27 瀏覽: 7928 次
沙市中學報(87-3)
教 育 激 情
——獻給第二十五個教師節
朱勝祥
“教育是事業,事業的意義在于獻身;教育是科學,科學的價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藝術,藝術的
生命在于創新。”這是將畢生心血奉獻給教育的呂型偉老前輩對教育事業真諦的領悟,每每讀到老先
生這幾句精辟的感悟,內心常常會有強烈的共鳴,這是對教師職業提出的最高要求,也是對全體教師
發出的倡議書。我認為作為一名中學一線教師,要達到獻身、求真、創新的境界,內心必須要有火熱
的教育激情。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社會職能就是傳遞知識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生一代的健
康成長。教育的地位使教育具有神圣的光芒,教育之神圣又使教師職業異常光榮。神圣的、光榮的職
業必須要教師們投入全身的激情,才能完成自己的使命。現在舉國上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中國儼
然一個龐大的世界工廠,一切以有利于經濟發展、有利于盈利為目的,教育成了發展相對滯后的行
業。小平同志曾說過“改革開放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現在都三十年了,教育發展還是未能扭轉
局面;教師職業也成了弱勢職業,必須要依賴于每年的九月十日才能喚起人們對教師的依稀尊重。而
強烈的社會競爭又使家長對孩子的培養進入了一個瘋狂期望的階段,教師被施加了無盡壓力。一邊是
教育的神圣,一邊教育的無奈,處于夾縫中的教師該怎么辦?大量的骨干教師因此走入職業倦怠期,
日復一日重復著相同的工作,工作變得異常無奈。我們又如何才能走出低谷?常想為什么實習生離校
時總是重復上演著學生揮淚送別的動人場景,又為什么常常會有學生打的追送英語夏令營輔導老師的
感人畫面?實習生和輔導員只是我們教育中的過客,為何他們都受到了學生的廣泛擁戴而戀戀不舍,
而我們這些和學生朝夕相處三年的正式老師和學生話別時為什么恰恰是心靜如水呢?我想,根源可能
在于實習生和輔導員對做老師的期待之情,他們感覺很新鮮、很嚴肅、很神圣,于是全身心呵護學
生、關愛學生,用他們無比的真誠和光芒四射的激情感染了學生。處于職業倦怠期的教師只要多想想
也曾有過的期待,就應該繼續用我們滿腔的激情來感染學生、打動學生,從而創造更大的輝煌!現實
的教育需要激情,需要感動,需要理想,需要人文精神。所有這些,陶行知先生堪為萬世師表!陶行
知先生對教育的激情有著深刻的體驗,他懷著對教育之神圣的強烈敬畏之感投身教育;又以自己滿腔
熱情的工作賦予教育以新的使命,他幾乎把教育當作了他的宗教,懷著圣徒一樣的虔誠獻身教育。如
此,陶行知被毛澤東稱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被宋慶齡尊稱為“萬世師表”,他“捧著一顆心
來,不帶半根草去” ,他這般無私無求地獻身教育事業的精神值得我們發揚光大,他這般自得其樂又
不斷超越的境界更值得我們去訴求內心的激情,去把教育當做一個享受的過程,用智慧駕馭它內里的
幸福與價值。
“教書育人,育人為本”,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育人。育人則是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愛心撫育愛
心,以激情喚起激情的行業。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嚴以律己,加強自身德性修養,對祖國和職業充滿熱
愛,對生活和學生充滿激情,我們才能培養出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刻苦學習、積極上進的青年一
代。如果一個老師僅僅把教書作為他謀生的手段,上課照本宣科,對學生麻木不仁,學生又怎么能融
入他的課堂呢?如果一個教師對社會怨聲載道,對黨和政府盲目的批評指責,學生又怎么能熱愛這個
社會,又怎么能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呢?蘇霍姆林斯基說:“情感是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是播
種在這土壤之上。”全國師德標兵、北京師范大學林崇德教授就是一個用激情投入教育工作的人。1
960年5月,在上海中學即將高中畢業的林崇德,憧憬著要當新時期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后來,
班主任老師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深深地感動了他,使他決意接過老師手中的教鞭。他滿懷激情地把
所有大學報考表上的志愿都填為“師范”兩字。最終他考上了北師大,成為該校心理學專業的第一批
學生。大學畢業后,林崇德如愿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13年的中小學教師、26年的大學教
師生涯中,他把教書育人當作自己的終生奮斗目標,用滿腔的激情投身教育,用全部的愛心對待學
生。從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林崇德先后送出16個博士生出國,15個都能按時回國。
教育主管部門感到很奇怪:當時2/3的留學人員都不能回國,為什么林崇德的“回收率”那么高?
學生為何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生活條件?學生們的回答是:“我們是沖著林老師回來的。”200
2年北師大百年校慶時,林崇德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如果人有來生,在我高中畢業
時,我仍會把自己所有的高考志愿填上‘師范’,畢業后仍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林老師對教育
的摯愛著實令人感佩、值得我們每一位教育戰線的同仁學習。
教育更是一門藝術,藝術是需要激情的。新課程倡導“以人為本”的五個一切,即:一切為了激
發學生的興趣,一切為了激活學生的思維,一切為了張揚學生的個性,一切為了增進師生的互動,一
切為了師生的成功。我們教書不等同做科研,不必鉆研尖端科技,也不必苛求發明創造,但我們如何
最有效地把基礎的科學知識傳授給學生同樣也是一門科學、一項藝術!現在的教育媒體討論很多教學
模式,如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衡水模式等等,這些大多流于教育技巧層面的探討和實踐,這些模
式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同時也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但無論何種模式,教育的激情卻是必不可少
的,甚至可以說,就是教育的激情促生了這些模式,也是教育的激情引領著這些模式。曾有文章這樣
描述梁啟超先生上課之情狀:“課講到精彩處,梁啟超‘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
息’,‘悲從中來,竟痛苦流涕而不能自已’,情緒好又‘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了’,‘每當講
過,先生大汗淋漓,狀極愉快’。”這樣的課、這樣的教師,學生一輩子如何能忘?教師倘若缺乏激
情,學生燃燒的火把何以點燃?知識的種子何以大成燎原之勢?因此,是激情在激發著教育的價值,
也是激情改變著我們的時代。試想,如果教師本身課堂上都委靡不振,神色暗淡,語言毫無華采,內
心毫無波瀾,這樣的課堂與老和尚念經,瞎子排八字又有何異?學生的興趣從何談起?學生的創造力
從何而來?師生之間的交流又何處可尋?如此沉悶的氛圍,別說專心致志了,厭學也是情有可原的!
1992年我從華中師范大學地理系畢業后一直在湖北省沙市中學教授地理課程,起初因為地理并非高考
科目而只設定為會考科目,學生并不怎么愛學地理。這種環境就使我不怎么研習中學地理課程的教學
步驟與技巧,倒是讓我在另一些方面有了涉獵,那就是如何讓學生熱愛地理并沉迷其中。我開始廣泛
深入地學習地理科學和地理教育的有關知識,逐期學習《世界地理知識》、《地理博覽》、《中國國
家地理》、《美國國家地理》、《青年參考》等報刊雜志,熟悉中國和世界的熱點區域和熱點事件,
并把它們用地理知識聯系起來,傳授給學生,引領他們走進多姿多彩的地理世界,有時候,我簡直變
成了一個狂熱的地理教育工作者和可持續發展論的“鼓吹者”。對任何一屆學生,我都會向他們有效
地傳達地理科學的意義,對當今世界發生的熱點問題和熱點區域我也一直堅持不懈地和他們一起研究
討論,而對我們身邊的糧食、環境、人口、資源等問題我則鼓勵學生積極收集資料,作出相應的考
查、探究,讓學生深入地體會地理與生活之貼近、意義之重大、戰略之長遠,而我們學習的地理科學
則是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重要的基礎理論。因此,我所教授過的每一屆學生都能熱愛地理、關注時
事、敬畏自然、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講究人地和諧,地理的思維方式已經深入他們的大腦,他們能
主動地學習地理,思考地理,并有意識地研究地理問題,地理成績的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古人云:
供人以魚,只解一餐;授人一漁,終身受用。用激情敦促行動,用行動解決問題,以達到“教是為了
不教”( 葉圣陶語)的境界,應是我們一線教師的長遠追求!
教育的事業、教育的科學和教育的藝術需要我們教師站穩三尺講臺,滿懷生命激情,愛崗敬業、
勤于研究、甘于奉獻、不斷創新,在教育的土地上挖掘智慧,弘毅負重,培育新人,拓展思路,讓教
育之路走得更長遠,更寬闊!愛我們的祖國,愛我們的職業,愛我們的學生,也愛我們的心靈吧,讓
愛心托起風帆,讓激情鼓動風帆助我們遠航吧!
你就是你
——寫給我們的學生
鐘樓里響起新年的鐘聲時,我們從沒忘記許下一些美好的愿望,那時候,我們認為新生的希望就
要誕生,一切不夠的都將滿足,一切不好的都將改變。可是等到響徹心扉的聲音停下時,我們面對的
一切如舊。狂歡的禮贊顯得多么奢華而遙遠,平淡的日子卻依舊不免凡庸。
但我們從不曾放棄,我們堅信生活可以改變。有時候,我們甚至不免狂妄地認為反正年輕,一切
有的是時間,卻總在不經意間忘了,我們最容易忽略也最容易痛惜的正是珍惜有限的時間,享受美好
的生命奇跡。
為了讓學生少走一些我走過的曲折,能更快地站在更高的支點上認識自我,看待事物,理解世
界,我想和我的學生一起討論兩個話題。
你自卑嗎
你內心深處自卑過嗎?現在還在自卑嗎?你認為自卑是不好的嗎?你知道自卑不可估量的深層力
量嗎?
是啊,我們總是被告知,你要自信,自信是成功的基石!你要自信,自信的人才最美麗!所以,
不管遇到什么,我們需要微笑,不停地微笑,即使我們分明已經笑不出來了,我們已經只需要靜默一
下了。
似乎從來不曾懷疑那種理想的自信世界對我們將意味著什么,也似乎總是毫不猶豫地就認為自信
一定是光明的,自卑一定是罪惡的。
以我一個八足的自卑者二足的自信者的心理經驗,在此先推薦大家讀讀當代作家陳村寫的《他
們》。這本小說里貫穿了非常好的一個生命主題,什么是真正的美呢?我們一再趨同的追逐是否真的
能讓我們感到快樂呢?這本小說讀完后,或許你也同樣會看到,我們為自己或者他人深深苦惱的許多
問題,很大程度上只是觀念的問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方式和對自我的認識角度,正是我們能否做個
真正的自我的關鍵。
如果還有興趣,蔡志忠的古典漫畫《老子說》《莊子說》也可以仔細琢磨琢磨。琢磨后,即使你
只得了一成“功力”,你也許會對那種將自信自卑談得水火不容的主流評判駭然而嘆,呀,莫非我被
騙了不成?自卑恐怕也非我一貫唯恐避之而不及的那么討厭吧?
至此,我要恭喜你,你對自我性格、心理有了初步的覺醒,雖然蒙昧了一點點,但是沒有關系,
如果繼續深入點,你是否會理解到,你對自卑有過的焦慮其實最大程度的,是來源你對約定俗成的那
些觀念的一種服從和畏懼呢?
——我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自卑起于我們對未知的敬畏,而自信源于我們對經驗的把握。
當我們產生自卑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因為眼前所遇并非我先前所知,我可以努力了
解,可以逐步進取,等我具備一定的經驗以后,我就會不再自卑了。當我們產生自信情緒的時候,我
們可以理解為,這是否意味著我可能墮入狹隘的視界卻看不到更大的天地了呢?我的經驗所能把握的
范圍究竟有多大呢?如果我們能將自卑和自信平等對待了,那么我們就不會盲目自卑,也不會盲目自
信了,同樣我們也能在緊要時刻避免過度的自卑或過分的自信了。
過分的自卑,常常使人喪失理性。
在我們高中第三冊語文課本《燈下漫筆》中,魯迅先生為我們撕開了歷史中匪夷所思的一些“君
王”現象:納糧的要殺,不納糧的也要殺,將奴隸規則破壞得粉碎。我們為中國社會的奴性本質感到
驚詫時,是否也還要追打一耙,那些皇帝為什么如此這般喪失人性?
事實上,嗜殺成性的皇帝何嘗少過,殺人如麻的記錄又何嘗少過。當我們以心理探微的路徑揣想他們
的情緒和性格時,我們會發現一個共通之處,他們大都在某些方面有著極度的自卑和難以承受的挫
折。這種自卑會使他們狂怒不止,性情不穩,猜疑成性,睚眥必報,甚至自虐自殘,他們會做出驚人
的殘暴之舉,并喜怒難以揣摩。
依此,我們再看,平民之中,這樣的人又何嘗少過?2004年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我們可以從
很多個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情,但深度“自卑”的情緒卻是最大的肇事者。類似的事件,在國外也是異
常普遍。1963年的刺殺美國總統肯尼迪事件,2003年讓198人慘死的韓國地鐵縱火案,讓西方各國寢食
難安的恐怖主義等等,何嘗不是讓過度的自卑情緒控制的結果呢?
而過分的自信常常又會使我們馬失前蹄。
如果大家較多地關注過近年的自然、經濟、文化現象,會發現給我們帶來慘重損失的,常常與一
部分起到主導作用的人群的盲目、過分的自信是密不可分的。一件件觸目驚心的悲劇事件層層剝筍,
即使穿越人性的灰暗,筍芯一定不外肇事者的自以為是、自私自利、自我中心,而我們卻只能把這種
狂妄的聰明理解為可悲的愚蠢。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給我們日常的食品安全提出了一個巨大的疑問,但三鹿奶粉事件的處理卻
并未真正地安撫百姓,而三鹿之外的安全問題依舊如故。我們在這種層出不窮、虎頭蛇尾的處理結果
的不斷“襲擊”下,只會逐漸放低警惕。但如果對一切罪惡的事情都如此大度地承受,等到有一天,
大家都麻木不仁了,能不說是盲目的自大、過分的自信刺激了我們的民族的倒退嗎?
自卑和自信“沒有正面側面”,都是人在社會適應中自發的心理狀態,二者相互交織,根本不可
能分割,而自卑又常常是進步的源泉和動力,促進人去做到盡善盡美,還會讓你在一個群體里保持低
調、謙遜、進取的姿態,而這也將使你不自覺地擁有一種生存智慧。
世界如此博大精深,“我們的自信如果超出了我們的認知范圍,擴展到那些我們并無十足把握的
事情上,悲劇的種子也就悄悄地埋藏在土壤里了”。但如果我們能保留一點原始的自卑,坦然地承認
它,合理地利用它,促進自己不斷探尋未知,靠近真理,又何嘗不是一件美事呢?
你自我嗎
對“自我”這個詞語,很多人會很自然地想到,這是諱指“自私”、“自戀”或者“孤獨”、
“冷漠”。而自我的人,也常常因為這些不太好的印象而被人談論、指點,甚至有意地遠離、孤立。
他們好像獨行俠一樣,有時候卻讓人莫名地敬畏。
很多人,尤其是長者,總會善意、苦口地教導我們說,你要學會合群,你要歸于主流。確實,尤
其在有中國特色的群體里,合群會使我們變得更加安全,而主流也會使我們不至于異樣。
我的學生,或許你曾因此而被人側目,又或者感到異常的別扭,你很努力地嘗試“合群”,但你并沒
有感到更大的快樂和適意,你是否也憂郁過,并深為苦惱,你甚至覺得自己是不是就比別人木訥、迂
腐、無能?
我們一直都在問,你是誰,他是誰?
我們卻一直很少問,我究竟是誰啊?
但我們應該知道,我不是任何人,我只是我。我不是誰的影子,也不是誰的副本,更不是誰的傀
儡,他們于我只是參照,他們的經驗于我只能借鑒,他們的成功之處我一定認真學習,他們的失敗之
處我一定小心避免,我不沉溺在他們的光環下做卑微的仰望者,也不必凌駕在他們的暗影上做狂妄的
自夸者。他是他,我是我,你也要是你自己!
2008年非常流行一本書,胡一虎的《我是誰》,那是一個成功者的奮斗史,從一開始,生命對他
來說似乎就注定了厚愛。但若能細究一下,成功者的挫折,我們會清晰地看到,成功與挫折同樣都是
你的特征的表現方式,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我們為失敗沮喪,為成功喜悅時,若能理解到那都是自我
特征的一種強烈表現,我們會平靜得多,也會冷靜得多。
只要你不是刻意孤高,不是故作不同,只要不是放縱自我,不構成故意傷害,恰到好處地運用你
的自我,這恰恰能讓你更好地生存。
在社交需求和社交能力上,貓和狗也正好扮演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角色。貓科多獨居,犬科多群
居。我們會發現,貓常常給我們離群索居、孤獨無依的感覺,而狗卻常常給人忠誠團結、親近熱情的
感覺。這就像我們許多人性格的內向與外向常常就是天生的,僅僅只是不同而已,卻不能計算優劣,
或加以褒貶。因為不同的人的生存智慧雖不同,但所通往的方向卻是相同的。
犬科動物的精神作為主導的文化環境里,大家會不停地強迫你回到群體,但你的生命特征依然由
你自己主宰。當他人在熱烈地呼朋喚友,不亦樂乎的時候,你是否更愿意安靜地蝸居斗室?的確,太
多的大家就是這樣幾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創作。如果留意到流浪貓和流浪狗的壽命,或許你就不會再
負疚而自責地認為自己木訥了:前者可以悠然自得地享受日光浴,而后者卻只能惶惶不可終日地等待
死亡。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聽說“貓有九命”,卻從沒聽說“狗有九命”。
而一個人如果不能強烈地遵從自己內心的指引,而是太在意自己的行為與成果是否符合某一團體
的利益或者審美趣味,不是更重于表達自己內心的宗旨、精神和想法,那清風明月、高貴優雅又從何
而談呢?
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個人內心遵循自我,而不是違心地討好,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而這樣的人
生才不能叫做浪費。
在這里,順便推薦大家讀讀米蘭•昆德拉的小說《告別圓舞曲》,或許你們也會察覺到,我們在一
個時空里發生的故事只是許多在故事的一段交叉,每個人都有自己立足的支點,每個支點里都有一種
生命哲學,每個人都能認為自己是對的,一些行為一定是能有良性的結果的,但事實上,這只是我們
的心愿而已,我們不能主宰他人,更不能代替他人,但是我們可以在已經存在夠多誤解的世界里,做
一下真實的自己。這本小說有非常多的看點,但這一個看點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我對生活的看
法,——我還認識到,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但同時每個人都被命運在安排,眾人之上有一種群生
的力量,而眾人之中,唯有快樂和悲傷是你自己的,也唯有這些才是真實的。
另外,也建議讀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論》,可能你們會從那些真實的案例里理解到,每個
人即使不可理解的性格和行為、言語背后,都自有其深層的原因,我們不能斷章取義地界定一個人的
優劣,對我們自己如是,對他人同樣應該如此。越過情緒的沖擊以后,我們說不定還可以發掘人性中
更多的使然與真實,也更懂得如何對他人給予最大程度的理解。
不知這些是否能與你們產生共鳴,若能有,也算是我們的想法和感受在虛境里又有了真實的交
叉。
節日感懷詩二首
李雪冰
一.端午感懷
(2008年端午)
蜀道爭險上青天,堰塞湖懸一線間。
總理專機幾度往,人民利益最為先。
地動頻繁危機起,軍民團結意志堅。
節臨端陽祈福至,千古艾香佑家園!
二.教師節感懷
泮河源遠起清波,幾多曲折幾蹉跎。
三尺講臺鬢霜染,十年樹木葉婆娑。
常思授業出佳品,不悔吐絲織緞羅。
更喜童園多勝事,群星競亮耀星河。
注:童園,沙市童家花園,習坎校園舊址也。